漁業改進計畫(FIP)介紹

  • 緣由

        隨著國際社會與民眾對重視環境議題重視,消費者開始關心起自己所購買的漁產品是否來自於不會對環境造成傷害的永續發展漁業。為減緩海洋漁業資源枯竭及漁業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衝擊等,國際間開始努力尋求各種解決方法,例如管理措施的制訂、漁獲配額的限制及生態標籤的認證等,其中又以生態標籤認證為近年來最熱門使用的方法之一。

        所謂生態標籤是一種以市場為基礎的永續漁業措施,由獨立的非官方驗證單位,依據可信的生態標籤組織所訂定的標準,對自願參加認證之水產品進行生產環境及方式的評鑑。通過評鑑的水產品即可在包裝上標貼生態標籤,證明這些水產品是以永續及對環境友善的方式生產,讓消費者在購買時得以辨識該等商品的來源,以支持符合永續標準的水產品。目前國際上較為人知的海洋生態標章包括Dolphin safe、Friends of the Sea及MSC等。

        然而,由於生態標籤標準嚴格,不見得適用於各類捕撈漁業,導致許多有意邁向永續發展的漁業,卻因為本身條件限制或成本高昂等因素,無法順利取得生態標籤驗證。近年來為了鼓勵各種不同型態的捕撈漁業均能以永續經營的理念進行作業,國際上逐漸發展出「漁業改進計畫(Fisheries Improvement Project)」方案,讓所有有意願邁向永續經營的漁業,能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改善各自的漁業,以期達到永續漁業的目標。

  • 漁業改進計畫

        漁業改進計畫(FIP)的目的,是希望透過所有與參與漁業有關的人員,包括捕撈漁業資源的漁民、購買漁獲物的中盤商、包裝及處理漁獲原料的加工廠、輸銷漁獲的(進出口)貿易商、漁產品零售商、餐廳、食品供應商、非政府組織及漁業主管機關等共同努力以邁向永續漁業。

        由於早期FIP並沒有統一的格式及標準,導致許多希望從事FIP的漁業無所適從。因此,非政府組織「保育聯盟(Conservation Alliance)」在2012年發布了第一份《漁業改進計畫指導方針》。由於該指導方針的立意是希望各漁業在有限能力下能朝向永續方向改進,故並無嚴格制定出一套嚴謹的標準。然隨著加入FIP的漁業越來越多,保育聯盟認為其指導方針亦應與時俱進,故於2015年至2021年間進行了多次修訂,並創建FisheryProgress.org網站,將全球FIP資料建置其中,使審核者及需求者 (ex:買家、NGO等)更容易追蹤、查詢及比較各FIP,進而提升FIP的透明度。

根據前述指導方針,FIP成功的關鍵包括:
        (一) 引進市場機制的力量,包括魚貨採購商、供應商、餐廳、漁撈產業(包括漁民)的參與,以激勵該漁業之改進。其他重要的參與者還包括政府、漁業管理者、NGO等。此處之「參與」指的是提供計畫所需資金或其他支持,及/或致力於行動計畫(Action Plan)中項目的執行。
        (二) 參與者應有明確的意願進行改善(例如簽署參與意願及承諾書)。
        (三) 訂定具有明確時程的改進目標,做為審查者決定是否支持該FIP的依據。
        (四) 制訂具有實施期程的行動計畫及預算,並按照進度實施各項目,以解決該漁業之缺點。行動計畫需公開,預算則無需公開。
        (五) FIP開始執行後,需持續追蹤各項目標之進度,每半年及一年追蹤並報告其執行進展,並公布於網站以利國外魚貨採購及供應商,可順利追蹤其執行進展。

        此外,保育聯盟目前將FIP區分為兩類,分別為全面(Comprehensive)及基礎(Basic)兩種,主要差別在於界定範疇(Scoping)時,全面FIP需由具有執行海洋管理理事會(MSC,目前全球公認最具公信力的生態標章認證單位)標準認證經驗的單位執行,並以達到MSC標準為改進目標,且每三年需找MSC認證單位進行一次稽核。而基礎FIP則以改進缺點為目的,要求FIP執行者依據MSC標準或其制定的快速評估工具 (仍以MSC標準為基礎)去界定範圍及做評估,但不需每項都達成MSC的標準,且不需定期找MSC認證單位進行稽核。

        除上述標準外,由於人權保護團體的要求,FisheryProgress參考各項與水產業相關的國際人權標準,於今(2021)年5月間公告「人權及社會責任政策(Human Right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Policy)」,意在協助相關FIP辨別及減少其漁業中傷害人權及勞動權益的風險,並使相關FIP就處理人權及勞動權益風險的各項努力及作為,更為公開透明。列名該網站的FIP需進行人權風險評估,並針對其FIP之漁業對於人權及勞工權益保障部分不足處,擬定改進計畫並定期提出進度報告。

太平洋長鰭鮪延繩釣FIP漁業之介紹

        參加鮪魚公會太平洋長鰭鮪延繩釣漁業改進計畫的漁船包括24艘台灣籍漁船及6艘萬那杜籍漁船。一般而言,參加本漁業改進計畫之台灣籍漁船作業型態為每年3~4月間由前鎮漁港出發前往南緯漁場作業,作業3~4個月後返回母港。在整補休息約1個月後,再前往北緯漁場作業,經3~4個月作業後,再返回台灣港口。萬那杜籍漁船與台灣籍漁船不同點在於,萬那杜籍漁船在南緯漁場作業結束後將直接前往北緯的漁場作業。因此,台灣籍漁船一年會返港二次,而萬那杜籍漁船一年進港一次。

  • 太平洋長鰭鮪延繩釣漁業改進計畫推動情形

        鮪魚公會於109年年初開始與中華民國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對外漁協)接洽漁業改進計畫相關事宜,並於同年9月16日舉辦簽約儀式,正式推動太平洋長鰭鮪延繩釣漁業改進計畫,參與的人員包括政府部門、學術單位、貿易商及有意願加入此改進計畫之長鰭鮪組漁船等。

fip 01

  • 執行進展

        (一) 109年10月12日召開太平洋長鰭鮪延繩釣漁業改進計畫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會中同意成立「降低漁業混獲工作小組」與「社會責任工作小組」,並洽請學者專家及相關NGO團體加入工作小組參與實質討論與提供建議。另由鮪魚公會協助設計漁船作業相關資訊問卷,請參加船主配合填寫,問卷結果由鮪魚公會及對外漁協共同彙整後,作為後續分析及研擬改進內容的參考。
        (二) 109年11月至110年5月間共召開5次社會責任工作小組會議,討論工時、證件保管及勞務契約等議題,除提高漁船主對相關議題的認識外,也順利通過2版本的工時表進一步落實工時管理,以及進行勞務契約範本的修訂。
        (三) 110年7月9日召開太平洋長鰭鮪延繩釣漁業改進計畫第二次全體委員會議,會中通過最終參與者名單、對外漁協草擬之需求評估報告、範疇文件及工作計畫等三份文件,並將討論修正後之勞務契約範本轉送漁業署作為未來修訂之參考。
        (四) 110年7月12日對外漁協正式向FisheryProgress網站申請太平洋長鰭鮪延繩釣FIP漁業之登錄,在程序審核完成後,已經於110年9月21日完成登錄。